父爱如山母爱如海:18年坚守诠释人间至爱

引言:父母之爱超越血缘

“昨晚孩子几点睡的?””今天给她吃什么?”这样简单的日常对话,廖学军夫妇坚持了18年。这对安徽六安的下岗夫妻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”父爱如山母爱如海”。他们与脑瘫养女晓丽的故事,感动了无数人,也让我们看到,真正的父母之爱,从不因血缘而改变。

缘起:命运转折中的坚守

2004年,因妻子无法生育,廖学军夫妇通过正规手续领养了女婴晓丽。起初,这对夫妻像所有新手父母一样,为孩子购买最好的奶粉和玩具,满怀快乐地期待着未来。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——八个月大的晓丽被确诊为重度脑瘫,几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。

“这孩子难题这么大,以后会成为你们的麻烦和累赘的,趁早别要了。”亲友们善意劝说。但这对夫妻的回答掷地有声:”虽然孩子是脑瘫不能自理,但我们既然收养了她,她就是我们的亲生女儿!”就这样,他们开始了长达18年的坚守,用行动诠释着”父爱如山”的坚毅和”母爱如海”的包容。

日常:18年如一日的守护

每天清晨,廖学军夫妇都会准时起床,帮女儿洗漱、梳头、喂饭、上厕所……这样的日常,他们重复了六千多个日夜。为防止褥疮,他们轮流为孩子按摩、推拿;为补贴家用,廖学军外出打零工,妻子张云则寸步不离地照顾孩子。

令人惊喜的是,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,从未上过学的晓丽通过平板电脑自学认字,甚至能看懂电视剧。”她思考各方面与正常小孩子一样,非常乐观坚定。”廖学军自豪地说。更让人动容的是,晓丽会体贴地对妈妈说”妈妈辛苦了”,在父母心情低落时给予安慰。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,正是”父爱如山母爱如海”最动人的体现。

困境与温暖:社会关爱的力量

作为下岗工人,廖学军夫妇生活本就拮据,加上女儿的治疗费用,经济压力可想而知。但他们从未放弃,靠着低保、残疾补贴和打零工维持生计。”能坚持一天是一天,我们也不想由于这件事打乱我们平淡的生活。”廖学军朴实的话语中,透露着”父爱如山”般的坚定。

社会各界的关怀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温暖。政府提供的低保和残疾补助,区领导的慰问,都让夫妻俩感受到人间温情。”女儿离不开我们,可我们又何尝能割舍下女儿呢!”这句话道出了”母爱如海”般深沉的情感。

小编归纳一下:爱的力量超越一切

18年时光,廖学军夫妇用无怨无悔的付出,完美诠释了”父爱如山母爱如海”的真谛。面对询问,他们总是坚定地说:”虽然日子过得辛苦,但跟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比,算不了什么,再让我们重新选择,我们依旧会带她回家。”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父母之爱,不在于血缘,而在于责任与坚守;不在于条件,而在于付出与包容。父爱如山,给予依靠;母爱如海,包容一切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廖学军夫妇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