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差不多先生传》:警惕”差不多”心态的危害与应对
差不多先生是谁?
“差不多先生”这个形象,最早源自胡适先生的同名讽刺小说,如今已经成为形容做事马虎、敷衍了事之人的代名词。在我们的职业和生活中,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”差不多先生”?他们做事不求完美,满足于”差不多就行”,这种看似无害的态度,实则隐藏着巨大危害。
特别是在党员干部队伍中,”差不多”的职业作风更应当引起警惕。我们党最讲认真,而”差不多先生”恰恰背离了这一优良传统。他们在政策落实上打折扣,在群众职业中走形式,最终损害的不仅是职业成效,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。
“差不多”心态的三大危害
第一,政策执行打折扣。当干部抱着”差不多”心态落实政策时,往往只做表面功夫,不深入研究政策灵魂,不考虑地方实际。结局呢?资金投下去了,项目上马了,但效果却大打折扣。这种”机械执行”不仅浪费资源,更错失了进步机遇。
第二,脱离群众需求。”差不多先生”走访群众时,笔记本上记满了数字,却忽略了群众的诚实心声。他们满足于完成”规定动作”,却不愿多花时刻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。久而久之,干群关系就会变得疏远,党的群众基础也会受到侵蚀。
第三,个人成长受限。对干部自身而言,”差不多”的职业态度会形成恶性循环——职业标准越来越低,能力提升越来越慢,最终在职业进步上陷入瓶颈。试想,一个总是”差不多”的干部,怎样能承担更重要的责任?
怎样告别”差不多先生”?
要根治”差不多”顽疾,开头来说需要转变想法觉悟。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是”人民公仆”,职业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群众利益。当你觉得”差不多”时,不妨问问自己:如果这是我的亲人遇到这个难题,我会这样处理吗?
接下来要讲,要发扬”钉钉子”灵魂。面对复杂难题,不能由于协调难、推进慢就草草了事。老旧小区改造就一个典型例子——只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,精心规划每个细节,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。记住: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能感受到你的用心程度。
最终,制度约束必不可少。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让职业质量、群众满意度等指标量化可见;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问责,对敷衍了事的干部严肃处理。只有形成”干好干坏不一样”的鲜明导向,才能从根本上铲除”差不多”心态的生存土壤。
小编归纳一下:认真是最可贵的职业态度
从《差不多先生传’里面,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:认真,是最基本也最可贵的职业态度。新时代新征程,党员干部肩负着重要使命,更应该坚定向”差不多”心态说”不”。
让我们以”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把每项职业做细做实;以”干就干一流”的灵魂情形,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,在各自岗位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。记住:今天的一点”差不多”,明天可能就差很多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