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村居古诗原文及翻译》赏析:辛弃疾笔下的田园牧歌

一、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白话译文

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”——这句耳熟能详的词句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《清平乐·村居》。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卷,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词的代表作其中一个。

让我们先来看看完整的《村居》古诗原文:

“`

清平乐·村居

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

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
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

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

“`

对应的白话译文是:

草屋的屋檐又低又矮,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。带着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格外温柔动听,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?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,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。最讨人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,他正躺在溪边的草丛里,剥着刚摘下来的莲蓬。

二、《村居》创作背景与意境解析

这首《村居》古诗写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。当时辛弃疾因坚持抗金主张而遭排挤,被迫远离政治中心,过上了隐居生活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,《村居》便是其中的精品。

词中”醉里吴音相媚好”一句特别值得玩味。为什么是”醉里”?是词人喝醉了,还是老夫妇微醺?这种模糊的表达反而增添了生活的情趣。而”最喜小儿亡赖”中的”亡赖”并非贬义,而是形容小儿天真顽皮的样子,这种用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。

整首词通过对一家五口日常生活的描写,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美好。辛弃疾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茅屋、小溪、青草、莲蓬等意象,组合成一幅和谐天然的田园图景。这种对朴素生活的赞美,实际上也隐含着词人对官场倾轧的厌倦。

三、《村居》艺术特色与教学价格

作为一首经典的村居古诗,《清平乐·村居》在艺术表现上有三大特色:一是白描手法的运用,不加修饰地如实描绘;二是动态场景的捕捉,每个人物都在做不同的事;三是地方特色的融入,吴音、莲蓬等都具有江南水乡特征。

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,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翻译常被选为教材内容。它语言浅显却意境深远,非常适合学生领会和背诵。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词,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文人”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想法境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词中”溪头卧剥莲蓬”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。一个”卧”字,把小儿无拘无束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。这种精准用词的能力,正是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所在。

四、小编归纳一下:穿越时空的田园之美

800多年过去了,辛弃疾笔下的这幅村居图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。当我们被都市快节奏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,读一读这首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翻译,仿佛能暂时逃离喧嚣,感受那份简单的高兴。

这首词告诉我们:快乐不一定来自功名利禄,也可能藏在茅檐低小的农家院里,在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中。或许,这正是《村居》能够穿越时空,至今仍被传诵的缘故吧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