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记金华的双龙洞》教学设计及教学要点解析

一、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

《记金华的双龙洞》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游记,入选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。文章以游览顺序为主线,生动描绘了双龙洞的奇妙景观。教学设计应围绕“游记写作手法”和“景物描写技巧”展开,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察视角和语言表达。

核心教学目标:

1. 理清游览顺序(沿途→洞口→外洞→孔隙→内洞→出洞)。

2. 进修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(如溪流、孔隙、石钟乳)展现景物特点。

3. 体会文章“以水为线索”的巧妙构思,感受天然之美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

1. 游览顺序梳理

– 活动设计: 让学生画出游览路线图,标注关键景点(如洞口、外洞、孔隙)。

– 提问引导: “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?孔隙有什么特点?”(答案:通过小船平躺进入,孔隙低矮狭窄。)

2. 景物描写赏析

– 重点句子分析:

– “溪流时而宽,时而窄,时而缓,时而急……”(排比句表现溪流变化)。

– “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”(夸张手法突出孔隙狭小)。

– 小组讨论: 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仿佛身临其境?

3. 双线索教学(顺逆结合)

– 明线: 游览顺序(直观易懂)。

– 暗线: 溪水流向(从洞口流出→逆流探寻源头)。可通过对比阅读强化领会。

三、课堂活动与课后练习

1. 互动环节设计

– 角色扮演: 让学生模拟“乘船过孔隙”的情景,体会紧张感。

– 绘画比赛: 根据文中描述,画出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。

2. 同步练习精选

– 基础题: 多音字辨析(如“曲”“调”“系”)。

– 拓展题: 仿写游记片段,按顺序描写校园一角。

3. 情感升华

– 提问思索: “为什么作者说石钟乳‘即使不能做什么,也很值得观赏’?”(引导发现天然之美无需雕饰。)

四、教学拓展资料与延伸

本课通过“记金华的双龙洞”的教学设计,帮助学生掌握游记写作的条理性和生动性。课后可推荐阅读叶圣陶其他作品(如《稻草人》),或组织实地游览本地溶洞,深化观察与表达训练。

关键词天然分布: 教学设计、双龙洞、游记、景物描写、叶圣陶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